有團體在前年4月至去年3月進行一項社區調查,顯示約有15%受訪老人可能有抑鬱病徵,呼籲政府支援有關長者。政府即將公布新一份財政預算案,團體建議政府制訂政策推動長者就業,改善其經濟狀況之餘,亦可增強長者自信心;設立長者友善假期,鼓勵子女陪伴父母,令老人家多受關愛;以及引入以退休人士為對象的友善社區屋宇,提升生活質素,改善心情。
浸信會愛群社會服務處於2016年4月至2017年3月,訪問1543名60歲或以上人士,根據「GDS-15量表」(即「老人抑鬱短量表」)分析社區長者的抑鬱狀況,結果顯示15%受訪者出現輕微抑鬱症狀(得6分或以上,總分為15分)。以2016年長者人口165萬推算,全港有約25萬長者呈現輕微抑鬱徵狀,服務處呼籲政府及早正視及盡早介入,以免這些長者狀況轉差。
長者服務行政主任方慧珊稱,出現抑鬱症狀的長者不少是獨居、與家人關係有問題、沒參與社交活動,及自感面對經濟壓力。短量表測試結果中,最常見的負面自評順次序為「覺得冇記性帶來麻煩」、「覺得自己冇活力」及「擔心有唔好的事發在在自己身上」。
長者服務協調主任蕭穎表示,如果長者出現體重變輕、記憶力下跌、失眠、脾氣暴躁或平時無故哭泣等情況,即可能是患上抑鬱症前徵狀,家人應多留意。
65歲的李先生自2010年起確診橫貫性脊髓炎,其後半身不逐,需要用輪椅出入,開始情緒轉差。2014年住院期間,他時常呼喊「想死」,經負責醫生轉介會晤精神科醫生,證實患上抑鬱,要服藥及接受臨牀心理學家輔導。
李先生說,患上抑鬱期間情緒不穩,時常對太太發脾氣,出院後接觸浸信會愛群社會服務處,獲安排參加情緒健康講座,改善與家人溝通,現時情緒穩定。李太則指,照顧丈夫時壓力甚大,開始有鬱鬱不悶,不想出街見人,經中心安排物理治療師幫手,又學到照顧丈夫技巧,壓力大減,心情大有好轉。